<optgroup id="16kd5"><small id="16kd5"><source id="16kd5"></source></small></optgroup>

  1. <ol id="16kd5"><blockquote id="16kd5"></blockquote></ol><track id="16kd5"><i id="16kd5"></i></track>
  2. 詳細介紹

    河南省推進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 行動方案

    添加日期:2019-08-31 10:22:40 來源: 作者: 訪問:0

     

    (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動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轉型發展攻堅主陣地作用,培育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重要意義
       我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規劃建設以來,總量規模迅速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持續提升。2018年,180個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71.6%、增長貢獻率達到97.3%,已經成為全省工業發展的主戰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綜合載體功能日益凸顯。但應該看到,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省產業集聚區集群競爭優勢不明顯、產出效率偏低、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滯后、管理體制活力不足等問題突出,必須加快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推動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既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促進產業價值鏈升級和新支柱產業培育,塑造集群競爭新優勢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發展趨勢,破解資源要素瓶頸制約和動力轉換體制機制障礙的迫切需要,對于引領帶動全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基本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方向,突出以特色論英雄、以畝產論英雄、以生態論英雄,著力推進“三提”(集群培育提速、畝均產出提高、綠色發展提升)、“兩改”(智能化改造、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二次創業,進一步把產業集聚區建設成為全省新發展理念示范區、先進制造業集中區、新型城鎮化融合區和改革創新試驗區,為持續深化轉型發展攻堅、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三)主要目標 
       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全省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畝均增加值達到30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普及率達到60%以上,體制機制新活力充分激發,形成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千億級、百億級區域地標性產業集群。
    二、主要任務
     (一)提速集群培育壯大
       1.打造支柱性產業集群。以縣(市、區)為主體,分產業集聚區制定實施主導產業提升計劃,聚焦重點細分領域謀劃實施延鏈、補鏈、強鏈項目,加快把主導產業培育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百億級專精產業集群。以省轄市為主體,結合重點產業轉型發展攻堅,依托若干基礎較好的產業集聚區,實施優勢產業集群提質擴量行動,加大骨干企業培育和龍頭型項目引進力度,在全省形成20個以上競爭優勢突出的市域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積極申報一批國家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和示范區,爭取全省培育2—3個具有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2.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大中型工業企業加快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或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產學研合作機構,加大創新引領型人才團隊引進力度。鼓勵改造升級現有研發平臺并爭創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現大中型工業企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全覆蓋。支持牽頭組建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將產業集聚區作為“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布局重點,引導骨干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等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培育形成一批創新引領型產業集群。(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3.開展區中園布局建設。推動具備條件的產業集聚區聚焦產業鏈高端環節和新興產業領域,規劃建設高端產業園或中外合作園,緊盯重點地區、重點國別,精準謀劃引進龍頭型企業和標志性項目。積極布局建設大學科技園、創新孵化園、返鄉創業園,吸引各類創新創業主體入駐。各地可結合“散亂污”企業整治,選擇合適的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小微企業園,加大配套政策支持,推動散亂布局的食品、鑄造、紡織服裝、家具等小企業改造搬遷入駐。(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4.集中力量推進精準招商。主動適應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求,強化招商責任落實,突出主要領導抓招商,完善實施更有針對性和創新性的招商政策,更加注重運用股權招商、并購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積極利用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豫港澳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大平臺,加強項目謀劃征集和推介對接,提高招商實效。(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5.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引進研發設計、科技咨詢、第三方物流、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認證、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等企業,打造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區中園”或專業樓宇。在具備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布局建設工業設計中心、質量檢測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申報認定一批省級或國家級平臺。推進省定服務業“兩區”、服務業專業園區與產業集聚區的融合互動,增強對區域支柱性產業集群培育和產城融合發展的支撐能力。(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市場監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
     (二)提高畝均產出效益
       1.完善開展企業分類綜合評價。突出畝產效益、創新引領、綠色發展導向,以制造業企業為重點,將企業分類綜合評價范圍擴展到全部產業集聚區,根據企業規模等合理選擇評價指標,規范指標權重、數據采集和評價程序。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可向全部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拓展。推進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大數據平臺建設,構建評價數據采集、更新和共享平臺。(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大數據管理局)
       2.加大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力度。加強企業分類綜合評價結果運用,在資源要素保障、試點示范項目和財政資金申報、政府性評先評優等方面,優先支持A類企業、引導提升B類企業、限制發展C類企業,推動企業對標改造、提檔升級。依法依規實施用地、用電、用水、用氣、排污等差別化價格政策,倒逼C類企業退出或轉型。(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電力公司)
       3.持續開展低效資產盤活。建立產業集聚區低效資產動態監管機制,及時掌握停產半停產企業和停建緩建項目情況,結合推進分類綜合評價C類企業的退出轉型,逐一制定整改處置方案,采取租賃、重組、回購、二次招商等方式,對閑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廠房、設備等予以盤活,加快實現“騰籠換鳥”。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商務廳)
       4.健全集約節約用地機制。引導產業集聚區按照項目進度分期報批土地,積極推行工業用地彈性出讓等供地方式。落實“增存掛鉤”機制,盤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持續開展產業集聚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對評價排名居全省前列的,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分配時予以傾斜;對評價排名靠后的,項目用地原則上以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為主,不支持其擴區、升級。(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
     (三)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1.推進綠色工廠建設。開展產業集聚區企業污染集中整治,對未達標企業進行停產改造或關停取締,對重點行業企業限期進行提標改造。開展企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對標提升活動,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先進節能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在產業集聚區建成100家左右綠色工廠。(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
       2.開展綠色園區創建。持續完善產業集聚區集中供熱管網、污水集中處理配套管網和垃圾收儲運體系,推進環保治理、噴涂、印染等設施集中布局和共享使用。以空間布局優化、能源梯級高效利用、資源循環再利用、產業生態鏈接等為重點,推進我省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和汾渭平原城市產業集聚區2020年底前率先完成循環化改造,逐步向全省范圍拓展,創建20家左右綠色園區。(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
       3.實行生態共建環境共治。結合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將產業集聚區納入城市生態修復專項規劃范圍,統一開展水生態修復、海綿化改造和綠化建設。建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聯動機制,根據城市或區域年度污染防治目標,合理確定產業集聚區污染物排放總量上限要求和環境準入條件。在符合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布局建設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等項目,實現城市與園區生態生產生活共融鏈接。(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
     (四)推進智能化改造
       1.普及推廣智能制造。以分類綜合評價A類和B類企業為重點,因企施策推進產業集聚區企業關鍵崗位“機器換人”、生產線智能化改造、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推廣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大范圍實施智能化改造。(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2.加快中小企業上云用云。完善落實企業上云獎補政策,以產業集聚區為重點組織“企業上云”深度行活動,引導中小企業自主選擇上云平臺、上云模式和上云內容,按需應用云上服務。推動具備條件的產業集聚區聯合或依托區內行業龍頭企業、國內知名工業云平臺服務商,建設面向產業集群或特定行業、特定需求的工業云平臺。(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3.開展智能化示范園區創建。以企業生產運營、園區運行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智能化為目標,完善智能化示范園區創建標準和推進機制,加快首批14家備選產業集聚區創建進程,滾動開展后續創建工作,爭取到2020年建成30家左右智能化示范園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五)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1.探索完善管理體制。在繼續堅持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兼任產業集聚區管委會領導管理體制的同時,各省轄市分別選擇若干具備條件的產業集聚區開展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試點,探索打破人才身份和行政級別限制,實行全員競爭上崗和全員績效考核,建立與績效掛鉤的薪酬制度,逐步向其他產業集聚區推廣。(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編辦、發展改革委)
       2.推行市場化管理運營。推廣“管委會+公司”模式,各省轄市在試點示范的基礎上,推進產業集聚區成立或將投融資平臺改造為市場化運營公司,承擔園區開發建設、招商引資、投資運營、專業化服務等功能,管委會主要依托所在縣(市、區)政府承擔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積極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專業化園區運營商,以“整體外包”“特許經營”等方式,在產業集聚區投資建設和運營區中園,積極探索與國內外先進園區合作共建產業園。(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商務廳)
       3.持續創優營商環境。推進各地依托電子政務服務平臺,結合縱深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設產業集聚區綜合管理服務系統,整合提供各類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和社會化專業服務,推進與市縣政務服務、便民服務等互聯共享。加快推行容缺辦理、多評合一、區域統一評估、全程代辦等模式,確保產業集聚區一般性企業投資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全面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實質性降低企業融資、用能、物流等成本。(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稅務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大數據管理局、電力公司)
       4.完善考核評價和獎懲機制。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修訂產業集聚區考核評價辦法,同步調整產業集聚區星級晉升標準。對評價排名居前的產業集聚區優先考慮升級、擴區并加大政策支持;對評價排名靠后或部分核心指標居后列的,予以通報、約談并限期整改。(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統計局)
    三、組織實施
       堅持和完善省產業集聚區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部門配合聯動,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大問題。聯席會議辦公室要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實。省直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完善推進措施,加強指導服務,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明確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版權所有:中國河南南陽新能源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網站備案:豫ICP備17043933號-1
    豫公網安備 41130202000001號

    日本特黄特黄泡妞视频

      <optgroup id="16kd5"><small id="16kd5"><source id="16kd5"></source></small></optgroup>

    1. <ol id="16kd5"><blockquote id="16kd5"></blockquote></ol><track id="16kd5"><i id="16kd5"></i></track>